地址:昆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信息產業基地林溪路160號┃郵政編碼:650501
不良反應專線:0871-63620031┃不良反應郵箱:snzycdr@sainuozhiyao.com
微信關注
創新成果星光燦爛。近日,省科技廳宣教中心組織中央駐滇及省內主要媒體記者,集中采訪部分獲2018年度云南省科學技術獎項目,推出“創新芯語,星光燦爛”專題報道。與讀者一起體會科技人員奮勇攀登的科研心路歷程,感受為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做出的突出成就,汲取創新的力量!
美洲大蠊又名蟑螂,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昆蟲物種之一。在我國,其入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漢末的《名醫別錄》、明代彝醫名典《齊蘇書》及之后諸多本草均有記載。云南及四川等地,民間也有用其入藥治病療傷的偏方。大理大學的李樹楠教授在其早年的行醫以及對民間驗方的收集和整理中,意外發現了其使用及治療效果,開始了深入地研究和實驗。
1978年以來,李樹楠教授及其團隊進行了開創性研究。以美洲大蠊為切入點,從臨床重大需求出發,基于循證醫學思路,結合藥理學和代謝組學等現代研究方法,針對美洲大蠊藥效作用機理不清、產品和原料質量控制難、臨床研究及評價不足等行業發展共性問題進行研究。闡明了美洲大蠊的生物學特性,根據民間藥用經驗,率先提出用美洲大蠊治療黏膜修復、促進傷口愈合的思路,經反復優化和驗證工藝,突破了美洲大蠊成藥關鍵技術,獨創了去除美洲大蠊中致病菌、病毒和致敏原的“一炭三化法”先進工藝及制造專用設備,攻克了美洲大蠊的成藥和產業化的關鍵難題。構建了美洲大蠊GAP工廠化車間生產模式,解決了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生產的一系列難點。突破了彝藥美洲大蠊藥效物質發現、有害物質脫除、產品和原料工業化成套關鍵技術,構建了“民間驗方-理論創新-工藝創建-臨床應用”的昆蟲藥物研發技術體系,于1985年成功研制了世界上首個源于美洲大蠊的現代藥物“康復新液”,惠及數以億計的外用于各類創傷及內服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患者。
之后,課題組采用現代色譜和波譜以及現代藥理學方法,闡明了美洲大蠊的主要化學組分和藥效作用機制,為新藥發現與創制提供了關鍵支撐。從物質基礎、制劑工藝、藥理學、毒理學、臨床試驗和評價等方面開展了原始創新性研究,.創新性的發現美洲大蠊中關鍵藥效物質并證實其藥理作用。發現了蜚蠊抗心力衰竭、抗乙肝病毒和抗腫瘤等關鍵藥效物質。分別于2004年和2005年研制了用于治療心力衰竭的"心脈隆注射液"和治療乙型肝炎的"肝龍膠囊",建立了新藥的生產線和國家標準,實現系列藥物的臨床應用和產業化。后續研發的"生命活素"牙膏等日化產品已上市,抗肺癌中藥"美蠊膠囊"正在進行臨床前研究。
伴隨康復新液、肝龍膠囊、心脈隆注射液3個新藥的產業化,對美洲大蠊原料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并在此基礎上,創建了美洲大蠊養殖技術體系和藥材標準,實現原料規范化和規模化生產,系統研究了美洲大蠊生物學特性及養殖環境控制等關鍵技術,創新性的建立美洲大蠊人工養殖技術體系,并進行推廣。建成GAP養殖基地2個,制定首個美洲大蠊藥材標準和國家標準對照藥材,并開創帶動養殖業。實現了企業發展,農民脫貧的雙贏目標。
項目研究成果分別獲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二等獎,中國專利獎1項,授權專利37項(發明24項),出版專著1部,論文94篇。3個新藥均實現產業化,培植年銷售過億元品種2個。近3年銷售24.79億元,累計產生經濟效益超100億元。相關藥品在全國4500家醫院服務患者超1億人次,康復新液獲國家重點新產品。該項目充分尊重民族用藥經驗,采用現代科技,闡釋美洲大蠊科學內涵,完成規范的臨床研究和循證評價,形成了3個創新藥物。所建立的昆蟲藥物研發技術體系、制劑開發思路和產學研合作臨床轉化模式,成為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引領國際昆蟲藥研發的典范。[來源:省科技廳宣教中心]